第(3/3)页 “有些时候,不是看个人想不想,愿不愿意,而是要看旁人怎么想。” “今后,你二哥哥的仕途只能是与你舅舅绑在一起。” 这番话说得明兰云里雾里,听不太懂,可也不敢细问,只好木讷的点了点头。 若是让卫渊听到盛老太太所言,顶多也就是尴尬一笑。 他在盛长柏身上下注,可不是觉着盛长柏有什么惊人的才华,而是‘知否’里那句评断盛长柏一生的话: 【四次入阁,三度拜相,履及六部十三省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.】 这含金量,足可与韩章相比了。 从此也可判断出,盛长柏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,扶持这样的人,只要利用得当,对卫家只有好处,没有坏处。 此刻,贡院里。 一些考官将审核出来的答卷交给卫渊与王安石。 随后,这二人便开始交叉审核以定名次。 盛长柏过年时经常为卫渊写拜年贴等,所以,对盛长柏的字迹,卫渊很是清楚。 接连看了几份答卷,都没有瞧到盛长柏的字体,不由得眉头微锁,难道他被外面那些考官刷下来了? 以盛长柏的功底,不至于被刷下第一轮吧? “此人说对辽夏两国要采取远交近攻真要是按照他这个法子,只怕要猴年马月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,而且看过几篇战国策就敢夸夸其谈,言过其实,难堪大用。” “这篇文章写得不错,对燕云十六州应当采取蚕食之策,用数代人之功逐步收复,只是见效太慢,暂且留中,待会儿再议。” “王尚书,你看这篇文章,大力赞同范文正公与狄青之法,稳扎稳打,一边巩固防御诸事,一边侵扰辽夏两国,这法子,对西夏尚可,对辽国.有些想当然了。” “.” 如今能走到这里的考生,哪个肚子里没点儿墨水? 卫渊能给出较为中肯的评断,已经比二人屋外的考官强上不少。 王安石也看到了几份不错的答卷递给卫渊, “我对西夏的情况还算熟悉,对辽国只能是一知半解。” “他们这几个人对辽国所写文章尚可,解题也不错,你瞧瞧。” 卫渊接过来详细的看了看,直到看到第三人所写答卷时,看到上面的字体,瞬间眼前一亮,直言道: “此篇文章,当为第一。” 第一? 王安石拿过来看了看,皱眉道:“中规中矩,解题也不错,以魏汉吴三国为开端,深入解析我大周与辽夏两国之间的利弊.” “积攒国力,联夏攻辽只是,将这份答卷列为第一,无论如何,都有些说不过去啊。” 卫渊笑道:“那些参与会试的考生,有几个是从边关过来的?有几个亲自上过战场,了解辽夏两国的实力?” “就如我方才所言那篇文章,逐步蚕食燕云十六州,还有说主动出关作战,不宜以防守为主,想法都很好,但王尚书不觉得,都有些纸上谈兵了吗?” “要是真有他们说得那么容易,太宗皇帝陛下当年亲征又为何惨败而归?” “锐利进取,想要表现,是好事,但也更容易出错,反观此人所著文章,处处都透着一个稳字,若真是用他的法子来针对辽夏,即使收复不了燕云十六州,也不会出现太大的乱子。” “一个未曾上过战场,不敢轻易纸上谈兵的稳重读书人,不正是我国朝需要的人才?” 听到这里,王安石抚须道:“那就如侯爷所言,将此人定为首卷第一名。” 如果第二卷与第三卷试题,此人还能名列前茅,那么会试前十名是没跑了。 会试名次有何重要呢? 殿试主要是官家钦点出前三甲。 除了前三甲之外,基本上,会试什么名次,殿试就是什么名次了。 比如,会试第八名。 那么殿试结束后,此人大概率也会是一甲前十名左右。 除非是殿试所著文章不堪入目。 但凡能通过会试参与殿试,谋个进士与同进士出身是没多大问题。 而一旦在进士榜里的名次较高,就相当于有个很好的开端,能为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加分。 比如说韩章、文彦博这些人,如果不是一甲,他们今日能够做到宰相吗?只怕不一定。 如今,卫渊与王安石的审卷,可以说是直接将一些人的前途命运给定了性。 当初代州之战结束,赵祯本想赐卫渊同进士出身,结果被韩章否决了,如果卫渊有个同进士出身的身份,那么今日,他在文官圈子里更能如鱼得水。 而今日,仅仅只是秀才出身的卫渊,却要对未来的进士、同进士们点头论足,决定他们的命运前程。 不得不说,这就是权势带来的好处了。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