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外篇8 老三的烦心事 上-《铁血魏晋南北朝》
(加我微信公众号“猎户星座”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。)
无法掌控权利的人将被权利毁灭。--马里奥.普佐《教父》
这是一个农历二月的清晨,虽然已经是初春时节,长江上依然是初暖乍寒。随着江上的浓雾伴着朝阳的升起慢慢褪去,长江江面上露出一支庞大的特混舰队,这支舰队有大小舰船数百艘,高大的主力舰楼船位于舰队中央,像一座座小山矗立在江面上,而楼船周围则来回游弋着蒙冲战舰作为护卫。舰船上站满了盔明甲亮的军士,刀枪林立,在早晨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。
在舰队旗舰的舰首,昂然站立着一个汉人将军,只见他白盔白甲白战袍,身长八尺,面容俊美,目测他的年龄也就是二十来岁,猛一看还以为是三国美周郎再世。可这个将军其实已到不惑之年,虽然眼角已经出现了些许鱼尾纹,眼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他就是刘宋帝国著名儒将谢晦,谢宣明。
谢晦早年跟随大英雄刘裕东征西讨,立下赫赫功劳。当年刘裕平定关中之时,他运筹帷幄,十策倒有九策出自这位白袍将军。可如今谢晦却被扣上了谋逆的罪名,讨伐他的刘宋帝国中央军在昔日战友檀道济的带领下就要到来,一场恶战不可避免。
谢晦站在船首,看着波光粼粼的江面,听着江水不断拍打船体的哗哗声,不仅陷入沉思,回想起往事的恩恩怨怨,望着身边庞大的舰队,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,“哎,只恨这不是一支拯救皇家的勤王大军啊!”
谢晦怎么就不容于刘宋帝国了呢?皇帝刘义隆为什么对这样一个股肱之臣大开杀戒呢?在国际上,拓跋焘吞并了大夏帝国,刘义隆却一直都在忠实的执行“魏宋互不侵犯条约”,
难道他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?
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简单,一切都源于刘裕这个皇三子刘义隆的帝位来的不是那么名正言顺,所以在刘义隆即位后一直忙于排除异己,巩固统治,勤修内政,攘外必先安内,自然无暇他顾。
故事还要从公元422年刘宋开国皇帝大英雄刘裕咽气说起,刘裕死时,给即位的皇太子刘义符(刘义隆的大哥)留下五位辅政大臣:皇叔刘道怜(刘裕的二弟)、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、檀道济。
这样一个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,刘道怜是跟随刘裕最早起兵打江山的宗室皇亲,有勇有谋,作为首辅实至名归。徐羡之和傅亮一直在中央工作,行政能力极强。谢晦和檀道济都是跟随刘裕南征北战的大将,一方面辅政,一方面平衡刘道怜的权利,以保障皇室的安全。
可惜天算不如人算,刘裕死后不久刘道怜也随他老哥仙去,国家权力便落入剩下的四位辅臣手中。史称新皇帝刘义符喜爱和身边侍从嬉戏玩耍,在老爹刘裕丧期也不能克制,大白话说就是没个做皇帝的样子。于是四位辅臣计划废黜刘义符。
其实四辅臣没有看起来那么忠心为国,只不过像这种爱玩的皇帝必然亲近身边的玩伴,长此以往四辅臣的权利必然被削弱。而已经到手的权利就算你想平稳转让出去又是何其难也,有句俗话叫“骑虎难下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想攫取权利的人为了给自己披上合理的外衣,得到大众的支持,要么自己上台后干的比上一任好,要么抹黑上一任,相比较而言,后者更容易操作。于是各种罪名必然加给前任,谋逆了,腐败了,乱搞女人了,等等。反正就是彻底搞臭,打倒了还要踩上一只脚。所以刘义符在史籍中的“恶名”就可以理解了。
四辅臣当然知道“权利”这个东西意味着什么,一旦自己不努力守护它,将来必然被刘义符宠信的一帮府邸大臣取而代之,到时想谋个全尸估计都难。于是权衡再三,他们给自己选择了新主子,他就是驻守在荆州的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。读者可能会问,那二哥去哪了?
刘裕的老二就是当年驻守关中,后来大败而回的刘义真,现在驻守在历阳。刘义真不断向政府要供应,要资源。四辅臣为了平衡全国财政,当然不能全部满足刘义真的要求,于是刘义真早就和他们结下梁子。史载刘义真性情暴烈,这种人怎能是人主的人选?
于是,四辅臣先下手为强,先是弹劾刘义真,肯定又是尾大不掉,蓄意谋反之类。刘义符早就感觉二弟是个刺头,也就顺水推舟,先是撤职然后杀了了事。刘义真真是躺枪了,当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
然后四辅臣发动政变,诛杀了皇帝刘义符。迎皇三子刘义隆当了大宋朝的皇帝。刘义隆当时看到朝中动荡,自己两个哥哥先后被杀,其实他也不敢进京登基,只不过他的一个谋士王华分析的好,“先帝功劳盖世,四海宾服,四辅臣断然没有反叛的想法。政变也好,杀死刘义真也好,都是为了保护到手的权利,害怕遭到毒手而作出的激烈反应。而且他们几个资历功劳都差不多,谁也不服谁,所以不可能出现一个绝对领导者以撼动皇家权威,容易利用和分化控制。大王只管安心坐着六匹马拉的豪华车辆进京登基。”
刘义隆听后豁然开朗,喜道,“你莫非要做宋昌第二!”(西汉时,在权臣诛杀吕后一族后,宋昌劝汉文帝刘恒进京登基)
不过刘义隆心中还是有点打鼓,对将领到彦之说,“要不你先领一部分先头部队前面开路,如果有变,孤也好有个反应。”
到彦之说,“大王明鉴,如果他们真是要反,我这点部队也起不了什么作用。如果判断他们诚心拥立大王,咱们就应该大大方方,敲锣打鼓地去首都,假如我在前面开路反而容易引起误会。”于是刘义隆坚定信念,让王华留守荆州,自己带领一帮臣下赴建康城(南京)登基。
事后看王华、到彦之等在这件事情上料事如神,其实哪是这么回事。王华、到彦之基本判断确实没错,但谁敢保证百分百不是四辅臣的圈套。如果万一出问题,那落到刘义隆头上的可就是雪亮的铡刀。而到彦之不当开路先锋,也可看作是保全自己的万全之策啊。
刘义隆此去建康能坐稳皇位吗?他和四辅臣的政治角力如何进行呢?我们下次再聊。
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