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所谓对西夏攻防总略,无外乎就是战时该怎么打,打完以后又该如何。 总结起来就四个字:步步为营。 与当年范仲淹对西夏之策略不谋而合。 这份总略里,也详细提到了整改边军一事。 即将各部、各番号所属军队进行整合,统一训练、任职,作战。 且根据敌之寡众,长期向西夏边境进行滋扰,营田实边,主张主动发起小规模冲突,即避免大规模作战,小规模出击,如遇敌军大部主力,仍是以防守为主。 待边境渐丰,遂转守为攻。 为了不使让赵祯察觉到卫渊经营延边的真实目的,还特意提出,与西夏接壤各边城将领每三年一轮换。 试图将那里打造成一个为大周源源不断培养出将才得地方。 赵祯看过以后让众人传阅,缓缓道:“卫卿这份总略写得很详细,诸君以为如何?” 文彦博率先发言,“按照此总略经略延边,至多十年,西夏将不足为患。” 当年韩章跟着范仲淹经营过延边,所以很清楚,卫渊的这份总略,就是在范仲淹的策略上进行创新。 起初,他年轻气盛,认为羽翼已丰满,遂主动向西夏发动大规模战役,导致兵败,经营数年之劳苦毁于一旦。 从那以后,就践行起范仲淹的策略,那就是以积极防守为主。 如今,看到卫渊所写之总略,他岂能反对?若是反对了,就是在质疑范仲淹了。 “臣也认为可行。” “只是对西夏之战,要投入多少兵力,何人挂帅,打出怎样一个结果,仍需商议才可断定。” 韩章表明自己的立场。 赵祯道:“此事朕与卫卿早有商议,就用延边诸州府之兵力即可,若有扩大战势之情况,再行商议。” “至于这挂帅之人,朕正在思虑,诸君可有举荐人选?不妨说来听听。” 一旦绝对对外作战,询问士大夫举荐合适将帅,是不成文的规定。 最终,皇帝在众人举荐下,挑选一可堪大用的将才。 韩章举荐的人选是种谔。 当初他与范仲淹经略延边时对种谔是最为熟悉。 待韩章话音刚落,文彦博赫然开口道: “官家,臣这里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。” “臣入宫之前听坊间传闻,杨无敌后人杨怀仁有万夫莫当之勇,今日于军中与各将领比武也是无一败绩。” 举荐杨怀仁? 赵祯微微皱起眉头。 这时,卫渊突然一笑,想要引起众人注意。 文彦博故作不解道:“卫将军何故发笑?听闻这杨怀仁乃你部下之将,莫非是卫将军认为,杨怀仁难堪大用?” 卫渊连忙摇头道:“非也,文相误会了。” “下官笑是因为文相举荐之人与下官不谋而合,这杨怀仁可堪大用。” 文彦博抚须道:“卫将军也向官家举荐了杨怀仁?” 赵祯点头道:“卫卿的确向朕提过杨怀仁,此事容后再议。” 卫渊能做的,不能做的,都已经做了,只能听天由命了。 不管何人为帅,顾廷烨都要去渭州。 杨怀仁去了,朝野上下的人都会盯着他,不会有太多人盯着顾廷烨。 卫家与顾家的关系,在顾偃开请求卫渊照拂一二时,就已是荣辱与共。 所以,他可以放心的去用顾廷烨。 待众人相继离开皇宫以后,赵祯亦在思虑,到底该不该用杨怀仁。 从形势上来判断,种谔才是那个该挂帅的人选。 只是卫渊与文彦博都举荐了杨怀仁,又不好不用。 毕竟,赵祯要用文彦博制衡韩章,若是在对西夏用兵的事情上不采取文彦博的建议,不利于他与韩章之间的制衡。 思虑再三,赵祯才做出决定。 分两路出击,一路以种谔为帅,领军三万。 另外一路归杨怀仁率领,仍是领军三万。 稍后,赵祯又看着放在身边的《对西夏攻防总略》,喃喃道: “卫卿之才强于狄卿啊。”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