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四章 认同感-《大明杀神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为什么,迁都到了北京城之后,应天府又做为了陪都,还继续的保留呢?

    甚至于陪都里也有六部呢?

    说到底,这就是为大明的经济考量,是为了以应天府为中心,辐射四周之地,从而让这里成为大明的经济中心,为大明创造更多的财富,充盈国库所需。

    想法是不错的,大明也的确这样做了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知何时竟然演变成,但凡是到了应天府六部的官员都成为了被公然的发配官员,成为了坐冷板凳的官员。

    似乎谁到了应天府,他的官途就没有了,剩下的只有养老了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思维之下,应天府的官员们就开始混日子。反正你也不重视我,反正我就算是做好了,也难以看到什么升迁的希望,那不如什么也不做,还能省些精力岂不是更加舒服。

    时间一长,固有的思维形成之后,应天府的官员便开始人浮于事,渐渐便是连它做为经济中心的作用也起不了,就真的成为了被大明要遗忘之地。

    这样是不行的。

    一个国家想要发展,如果单靠着一城一地,那是决然不够。

    就像是接力跑步,只是某一棒快那只能快上一时。其它几棒都努力了,都有着不错的成绩,才能拿到好名次。

    这就是朱常武对朱慈烺这个学生所说的话。

    流民造反,闯贼势力越来越大,大到都断了京师与应天府的联系,那个时候什么事情都做不了,怪不得谁。

    可是现在,朱常武以一己之力逼迫京师附近的顺军都后撤了,现在连整个山东行省都给打了下来,也打通了京师与应天府的通道,那这个时候也就到了加强应天府政治地位的时候。

    以政治地位来带动经济发展,同样是一条可行之路。

    最起码,有人在应天府压阵之后,可以让这里的官员看到希望。

    也只有看到了希望,他们才有努力的动力。就这样,朱慈烺从归德府直奔应天府而来,开始接管这里,并改变这里。

    朱慈烺身为指定的大明皇太子,未来的国之储君,无论出现在哪里,当地的官员都要集体迎接才是。

    应天府的西城门前,一众这里的官员更是出行三里相迎,其中以吏部尚书郑三俊、礼部尚书方一藻、刑部尚书孟兆祥、左都御史施邦和都督吴襄等人为主。

    一众上百名官员齐齐于城外等候,翘首以盼皇太子的到来。

    时间将至,不远之处,一辆东风猛士和数辆重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。

    朱慈烺就座在东风猛士的副驾上,距离尚远就看到了郑三俊等一行人,不由就是脸带微笑的说着,“呦,来的官员还不少!”

    这本就是一句感叹之言,代表着此时朱慈烺不错的心情,证明着应天府的官员对他这位皇太子还是极为尊重的。但就是因为驾驶员冯也的一句话马上就变了质。“这人还多呀,之前大帅所杀的官员可是比这些人数量多多了。”

    冯也做为龙兵汽车营的营长,驾驶技术那是相当的过关。

    上一次,朱常武为了迷惑倭军,留下了整个汽车营,让他们就呆在应天府城外的军营里吸引大家的注意力。这就是明修栈道之策。
    第(2/3)页